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大綱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英文名稱:Compendium of Chinese Esoteric and Modern History
課程類型:公共平臺課
總學時及學分:32學時 2學分
適應對象:本科二年級
主要先修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執行日期:2018年9月
一、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性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面向大學生開設的公共政治理論課,是國家高等學校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必修課。
任務:“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二、課程的教學目標
大學生應當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達到以下目的與要求:
第一,了解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了解近代以來中國所面臨的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歷史任務;懂得必須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才能為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道路,認識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自覺地繼承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傳統,發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進行的艱苦探索、頑強奮斗的歷程及其經驗教訓;注意比較地主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政黨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舊民主主義革命讓位給新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的原因;認識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增強擁護共產黨領導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自覺性。
第三,聯系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國內外環境,了解中國人民走上以共產黨為領導力量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聯系社會主義改造以后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進一步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明確觀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第四,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及其基本要求
依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分為上編、中編、下編三個部分進行教學活動。
上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
綜述 風云變幻的八十年
16世紀至19世紀初,中國還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的興衰更替之時,西方資本主義已經產生、發展,西方殖民主義勢力也隨之向外擴張,使古老的中國面臨著極其深刻的生存危機。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從此開啟了西方列強的侵華之路,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封建社會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主要矛盾決定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個任務。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基本矛盾和歷史任務,中國社會如何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關系。
教學難點: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1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軍事侵略;其次是政治控制;第三是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最后還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
1.2 抵御外國武裝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壓迫中國人民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壓迫的過程。救亡圖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面臨的神圣使命。中華民族為反抗侵略所進行的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戰斗,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滅亡中國的圖謀。
1.3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民族意識的覺醒。從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間,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抗,雖然歷次的反侵略戰爭,都是以中國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結束,但是這些斗爭具有重大的歷史作用。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近代中國遭受的西方侵略,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斗爭與民族覺醒。
教學重點:近代中國反對外國侵略斗爭的意義。
教學難點:近代中國反對外國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 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農民是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主要的壓迫對象和反抗力量。1842年至1850年間,全國各族人民的反清起義在百次以上。農民起義及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2 洋務運動的興衰。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如奕、曾國藩、李鴻章等,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興辦洋務。洋務運動歷時30多年,雖然辦起了一批企業,建立了海軍,但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2.3 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19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迅速傳播開來,逐步形成為變法維新的思潮,并發展成一場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但維新變法很快失敗,這不但暴露了這個階級的軟弱性,同時也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意義以及失敗的原因教訓,洋務運動的性質、意義以及失敗的原因教訓,維新運動的性質、意義以及失敗的原因教訓。
教學重點: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意義。
教學難點:全面、準確評價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3.1 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戊戌維新運動失敗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它是當時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是當時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前赴后繼頑強斗爭的集中體現。
3.2 辛亥革命與建立民國。武昌起義取得勝利,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并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3.3 辛亥革命的失敗。武昌起義后,袁世凱以武力壓迫革命派,孫中山不得不把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的果實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反動政權。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爆發的條件、過程與意義,正確認識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教學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及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中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與實踐
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走向衰落,美國、日本興起,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發展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中國人民受到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形成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國各種政治力量分別提岀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第一種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第二種是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第三種是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但是,從根本上說,可供中國人民選擇的方案主要是兩個:一是繼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二是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二十世紀前半葉時代特征與世界大勢、近代以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以及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和資產階級民主黨派的三種建國方案。
教學重點:二十世紀前半葉時代特征與世界大勢對中國各政治派別在政治趨向上的影響。
教學難點:兩種中國之命運的斗爭。
第四章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4.1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發動了一場以期廓清蒙昧、啟發理智的啟蒙運動,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岀來。這個運動后來被稱為新文化運動。在此基礎上,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運動。
4.2 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五四運動以后,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蓬勃興起,馬克思主義開始在知識界中得到傳播。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舉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建黨時期的“紅船精神”,即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4.3 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中國革命就展現了新的面貌。主要是:第一,第一次提岀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岀了明確的斗爭目標。第二,開始采取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眾路線的方法。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過程及意義,早期馬克思主義運動的內容及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意義,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教學重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弘揚建黨時期的“紅船精神”。
教學難點: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紅船精神”。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5.1 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轉入低潮。中國共產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嚴峻的考驗面前,中國共產黨人表現了堅定的革命立場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們先后組織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造紅軍的新時期,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
5.2 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從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之前,“左”傾錯誤先后三次在黨中央的領導機關取得了統治地位。到1935年遵義會議集中解決了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以后,又解決了思想問題。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與開辟,正確認識20世紀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內部出現左傾錯誤的原因,繼承與發揚長征精神。
教學重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探索,遵義會議召開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對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加強。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6.1 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開啟了日本變中國為其獨占殖民地的階段。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按1937年的比價,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6.2 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面對日本的野蠻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華兒女表現了空前的民族覺醒和民族團結,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筑成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
6.3 國民黨與抗日的正面戰場。在戰略防御階段,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擔負了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在這個時期,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谷諔馉庍M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在重申堅持持久抗戰的同時,其對內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變化,逐步轉變為消極抗戰。
6.4 與國民黨實行的片面抗戰路線不同,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主張實行全面抗戰的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為了貫徹執行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開辟了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密切地聯系著黨的政治路線,不斷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
6.5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美軍軍艦“密里號”上舉行日本向同盟國投降簽字儀式。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日本的侵華史實與罪行,正確認識國民黨與抗日正面戰場在抗戰中的作用,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掌握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意義。要警惕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教學重點: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教學難點:對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執行的路線和正面戰場的地位與作用的評價。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7.1 從爭取和平民主到進行自衛戰爭。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確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但是,1946年6月底,國民黨軍以進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挑起了全國性的內戰。解放軍經過4個月的作戰,從根本上粉碎了國民黨統治集團的速戰速決計劃,并使他們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難以逃脫遭遇滅頂之災的命運。
7.2 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中。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因為這時,不僅老百姓不要蔣介石,就連上層分子、中產階級也不想給蔣介石抬轎子了,也要推翻他了,不僅在軍事戰線上,而且在政治戰線上,國民黨政府都打了敗仗,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在人民民主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7.3 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中國各民主黨派的政綱不盡相同,但都主張愛國、反對賣國,主張民主、反對獨裁。在這些方面,同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政綱基本上是一致的。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7.4 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國民黨政府迅速走向崩潰的原因,正確認識民主黨派的歷史作用,掌握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及基本經驗。
教學重點: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及基本經驗。
教學難點:中國政黨制度的形成。
下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與實踐
綜述 輝煌的歷史進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二者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正確認識新中國發展的兩個歷史時期的相互關系,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出現的新情況與新變化。
教學重點:對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
教學難點:新中國發展的兩個歷史時期的相互關系。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8.1 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間,在著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的同時,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也開始實行了。
8.2 從1953年開始,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
8.3 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一方面要求把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作為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務,另一方面又要求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利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這兩個任務是互相關聯而不可分離的。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二十世紀中葉的時代特征與世界冷戰格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
教學重點: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過程及意義。
教學難點:建國初期的形勢與任務與過渡時期的性質和總路線,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道路。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9.1 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全面確立,標志著中國進入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從1956年初開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9.2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在總路線提岀后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1976年10月6日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即使在犯了嚴重錯誤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仍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重要成就。
9.3 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構建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文化、教育、醫療、科技事業取得了發展;第三,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國際環境的改善;最后,探索中形成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若干重要原則。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探索中的理論成就,掌握建設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正確認識和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教學重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性成就與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教學難點: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重大意義。
第十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接續發展
10.1 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10.2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開始全面展開。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完整地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90年啟動了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的戰略舉措,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
1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為標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新階段,由此打開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2001年系統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基本內容,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跨世紀發展。
10.4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教學重點:歷史性轉折的完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教學難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11.1 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共十八大結束不久,習近平明確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共十八大以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11.2 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中共中央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11.3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教學基本要求:掌握新時代下黨和國家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正確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
教學重點:新時代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學難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
四、各教學環節學時分配
五、教學建議
鑒于同學們在中學階段已經開設過同類課程,所以在課堂上將增加學生參與的環節,積極鼓勵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出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客觀評析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能力;采取課堂講授、研討等形式開展教學,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采用多媒體及網絡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推薦課下閱讀參考書目和相關網站,引導學生了解更多前沿信息;聯系社會實際,將學科發展的新思想、新成果融入到教學中,帶領學生積極進行研討。
六、考核評價方法及要求
本課程考核方式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定成績。線上學習部分根據學習平臺按要求完成考試,線下學習部分采取平時考核與期末線下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平時考核(包括出勤5%、平時作業5%、課堂表現10%)占總評成績20%,在線學習成績占總評成績20%,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60%。課堂出勤低于三分之一者取消該課程線下學習部分期末考試資格。
七、教材與主要教學參考資源
教材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編寫組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參考資料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寧:列寧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2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6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9.中國共產黨章程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出版社,2018
11.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社: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出版,2016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出版社: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14
13.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全五卷),人民出版社,2012
14.李侃,李時岳,李德征,楊策,龔書鐸:中國近代史 1840—1919,中華書局出版時間,2017
15.曾業英: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1949-200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14
制定者:黃 艷 2018年6月
審核者:劉 亞 2018年6月
批準者:李錫英 2018年6月